可靠性的一-般要求
1可靠性可 通過第6章給出的三種方法求得。
2應使用平均失效前時間(MTTF)和B1。壽命來表示。
3應將可靠性結果關聯置信區間。
4應給出表示失效分布的可能區間。
5確定可靠性之前,應先定義“失效”,規定元件失效模式。
6分析方法和試驗參數應確定閾值水平,通常包括:
a)動態泄漏(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動態泄漏);
b)靜態泄漏(包括內部和外部的靜態泄漏);
c)性能特征的改變(如失穩、最小工作壓力增大、流量減少、響應時間增加、電氣特征改變、污染和附件故障導致性能衰退等)。
注:除了上述閾值水平,失效也可能源自突發性事件,如:爆炸、破壞或特定功能喪失等。
6評估可靠性的方法
通過失效或中止的實驗室試驗分析、現場數據分析和實證性試驗分析來評估液壓元件的可靠性。
而不論采用哪種方法,其環境條件都會對評估結果產生影響。因此,評估時應遵循每種方法對環境條件的規定。
失效或中止的實驗室試驗分析
概述
1進行環境條件和參數高于額定值的加速試驗,應明確定義加速試驗方法的目的和目標。
2元件的失效模式或失效機理不應與非加速試驗時的預期結果沖突或不同。
3試驗臺應能在計劃的環境條件下可靠地運行,其布局不應對被試元件的試驗結果產生影響。可靠性試驗過程中,參數的測量誤差應在指定范圍內。
4為使獲得的結果能準確預測元件在指定條件下的可靠性,應進行恰當的試驗規劃。
現場數據分析
概述
1對正在運行產品采集現場數據,失效數據是可靠性評估依據。失效發生的原因包括設計缺陷、制造偏差、產品過度使用、累積磨損和退化,以及隨機事件。產品誤用、運行環境.操作不當、安裝和維護情況等因素直接影響產品的壽命。應采集現場數據以評估這些因素的影響,記錄產品的詳細信息,如批號代碼、日期、編碼和特定的運行環境等。
2數據采集應采用一種正式的結構化流程和格式,以便于分配職能、識別所需數據和制定流程,并
進行分析和匯報??筛鶕录驒z測(監測)的時間間隔采集可靠性數據。
3數據采集 系統的設計應盡量減小人為偏差。
4在開發 上述數據采集系統時,應考慮個人的職位、經驗和客觀性。
5應根據用于評估或估計的性能指標類型選擇所要收集的數據。數據收集系統至少應提供:.
a)基本的產 品識別信息,包括工作單元的總數;
b)設備環境級別;
c) 環境條件;
d) 運行條件;
e) 性能測量;
f)維護條件;
g)失效描述;
h)系統失效后的變更;
i) 更換或修理的糾正措施和具體細節;
j) 每次失效的日期、時間和(或)周期。
6在記錄數據前, 應檢查數據的有效性。在將數據錄入數據庫之前,數據應通過驗證和- -致性檢查。
7為了數據來源的保密性,應將用作檢索的數據結構化。
8可通過以下 三個原則性方法識別數據特定分布類型:
a)工程判斷, 根據對生成數據物理過程的分析;
b)使 用特殊圖表的繪圖法,形成數據圖解表(見GB/T 4091); .
c)衡量給出樣本的統計試驗和假定分布之間的偏差;GB/T5080.6給出了一個呈指數分布的此類試驗。
9分析現場可 靠性數據的方法可用:
a) 帕累托圖;
b)餅圖;
c) 柱狀圖;
d)時間序列圖;
|